欢迎来到站国学时讯!

“罚抄古诗6000遍”是个什么教育逻辑?

当前位置:主页 > 最新内容

“罚抄古诗6000遍”是个什么教育逻辑?

时间:2016-06-30 11:13|点击:

缺早操、课间操罚款5元,正常教学时间不穿校服罚款5元,迟到罚款5元,不交作业罚款5元……近日,云南某高中的“奇葩班约”引起网络热议,短短13条“班约”涉及罚款的就有8条。(新华网)

无独有偶。据北青网报道,陕西商贸学校学生近日爆料称,学校组织学习背诵国学经典古诗词,有的学生背不下来,老师就让其生将120首诗词每首抄写50遍,一共是6000遍。“假设一首诗30个字,一共120首,50遍就是18万字,如果不抄,学校就不给发放今年的国家补助金1800块。”而该学校学生管理处的老师则表示,罚抄的事情属实,有些学生挨罚是因为他们根本不学习,一个中专生竟然连“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样的启蒙诗都不会背诵。

妈呀,咋这么多恶狠狠的“规则”呢,不是罚款就是罚抄,而且频次很高、数字吓人,孩子们能吃得消吗?

当然,从学校的角度看,这样的做法也并无恶意,只是一种管理的手段。我想,包括孩子家长在内的绝大多数公众也不会质疑校方与老师的动机,然而,动辄如此横眉冷对,即便是恨铁不成钢,也与常理太拗了吧。

罚款、罚抄背后的逻辑无非是老师试图用这条“绳子”绑住学生的“越轨”行为,不能否认老师想要管理好学生的良好初衷,但其方法简单粗暴,尤其违背了教育规律。要知道,惩罚只是手段,教育才是目的,而舍本逐末的“罚款式管理”与教育的内涵和精神大相径庭。难道这样的处罚方式就能让“差生”认识到错误或者弥补了差距吗?一“罚”了之的管理思维只能将育人解惑的教育宗旨扭曲成“金钱约束”或“暴力制裁”的简单逻辑。

这种冰冷的“罚则”,无疑违背了教育精神,既弱化了说服、疏导、感化等教育功能,也忽视了学生的内在需求。教育在于心灵的引导,而非刻板的惩罚。还是多一点智慧、少一点浮躁吧,莫让粗暴手段摧残了尚显稚嫩的“花朵”。

上一篇:宁夏电力邀请中央党校作学习教育专题党课

下一篇:第34届启德国际教育展即将举办

重要申明: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

联系QQ:848774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