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站国学时讯!

童彤:规范教育收费还教育一方净土

当前位置:主页 > 最新内容

童彤:规范教育收费还教育一方净土

时间:2016-07-01 10:29|点击:

    近日,教育部、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联合印发 《关于2016年规范教育收费治理教育乱收费工作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强调要全面落实中央巡视整改任务要求,着力解决损害群众利益的乱收费、乱办学等不正之风,营造风清气正的育人环境,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健康发展。
    教育话题从来都不乏关注,而教育乱收费问题一直是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所谓乱收费,说到底都离不开一个“利”字,在我国积极推进教育透明化,特别是以均衡教育资源为主要任务之一尽力实现义务教育公平惠及全体适龄儿童的大背景下,全社会早已失去了容忍教育乱收费现象存在的温床。
    然而,认清教育乱收费的根源,还必须客观判断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一个基本事实是,教育资源历来都是稀缺资源,无论是东部发达地区的优质教育资源,还是中西部贫困地区确保适龄人口“学有所上”,无不客观地印证着我国教育事业发展阶段的复杂特征,即在全国范围内,教育事业发展同时面临着优质教育资源覆盖不足问题以及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不足的尴尬。
    由此,最初在各方面政策、法规对教育问题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存在制度设计缺陷时,以权钱交易实现择校、违规招生以及补课乱收费等为典型代表的教育乱收费现象普遍出现。事实上,在针对教育乱收费明确加以制止和约束的政策口径下,我国已经逐步形成了有关遏制教育乱收费的政策机制。比如通过义务教育法明确推动就近划片入学,同时,我国决策部门针对教育领域存在的乱收费现象也早有专门部署。
    早在2012年,教育部、国家发改委、审计署联合印发 《治理义务教育阶段择校乱收费的八条措施》,通过制止通过办升学培训班方式招生和收费的行为;制止跨区域招生和收费的行为;制止通过任何考试方式招生和收费的行为;规范特长生招生,制止通过招收特长生方式收费的行为;严禁收取与入学挂钩的捐资助学款;制止公办学校以民办名义招生和收费的行为;加强招生信息和学籍管理;加大查处力度等八条具体可执行的措施奠定了遏制教育乱收费的基调。
    其实,类似《意见》的政策文件每年都如期而至。对比2014年、2015年以及2016年的《意见》内容,不难发现,虽然每年重点各有侧重,但无一例外地都会对解决补课乱收费、择校乱收费、违规招生转学、收受礼品礼金等突出问题,坚决遏制乱办学、乱招生、乱收费现象加以明确,其目的也显而易见,就是要确保教育一方净土得以保全。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今年《意见》要求,针对中小学补课乱收费的表述,《意见》从去年的“重点治理中小学违规补课及其乱收费问题”变为今年的“继续深化中小学有偿补课问题治理”,其间新增了对于在课堂上故意不完成教育教学任务、课上不讲课后讲并收取补课费的,以及打击报复不参与有偿补课学生等严重违纪、败坏师德的行为要重点查办,实行“零容忍”的表述。这一点正符合去年以来教育部屡屡重申规范师德、划定师德红线等强制规定的要求。
    此外,《意见》首次引入了对义务教育阶段民办教育的规范要求。《意见》提出全面规范公参民办学校。公办学校参与举办民办学校,必须符合《民办教育促进法》及实施条例规定的“五独立”要求。对公办学校利用国家财政性经费、非闲置性国有资产举办民办学校的行为进行清理规范,逐步规范公办教师到民办学校任教行为。
    应该说,此类要求对于近年来一些优质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校以合作方式与社会资本建设民办校的趋势提前戴上了确保规范的“紧箍咒”,对于其规范收费,以及确保其提供与费用相符合的教育资源形成了一定约束。
    尤为值得强调的是,对于教育民生资金的要求被写进了近三年的《意见》要求。根据《意见》,各地要认真落实中央纪委六次全会的工作部署,以中职资助领域为重点,坚决惩治虚报冒领套取各级各类教育资助资金问题。加大对资金使用过程中违规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对虚报骗取、克扣冒领、贪污挪用等行为和权力寻租问题,发现一起,查处一起,严肃追责问责,保证惠民政策落到实处、惠及学生。
    相较于前两年的表述,今年《意见》并未提及义务教育经费保障、营养改善以及学前教育方面的要求,而是单独将中职资助作为重点加以规范。记者以为,这一方面说明我国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等领域已经逐步形成了科学、规范的经费下拨机制,另一方面也表现出近年来类似违规现象因政策趋紧正更多集中于中职等学习阶段。因此,突出重点对其加以约束实属必要。
    正所谓教育问题无小事,小处着眼其事关国家后代的文化素养和健康成长,大处着眼更与国家人才培养和劳动力资本储备关系密切。而如何培养出真正适应于未来符合社会发展的所需人才,确保因材施教,杜绝出现让民众被迫承担更多超出应有的教育负担,对教育乱收费现象说“不”堪称应有之意,毕竟,教育事业的本质属性是公益性、政府性的,一项本该肩负教书育人、百年成材的伟大事业,社会各界应该共同确保其有一方净土,而不是将其视为又一座逐利“金矿”。

上一篇:教育部将严格审查 杜绝出现冒名顶替上大学

下一篇:确保学习教育全覆盖

重要申明: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

联系QQ:848774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