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站国学时讯!

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精准发力,织好教育扶贫兜底网

当前位置:主页 > 最新内容

坚持问题导向,突出精准发力,织好教育扶贫兜底网

时间:2019-02-19 11:28|点击:

人民网济南2月17日电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优越性,很大程度上将通过代表的素质、代表的形象、代表的作为加以体现。” 正在参加山东省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的人大代表朱艳霞对此深有感触。在接受人民网记者采访时,这位连续两届的省人大代表,联系所在单位单县公立博爱学校介绍了一名省人大代表干事创业的心得体会。

单县公立博爱学校是该县的教育扶贫兜底工程。学校的建立是为了帮助那些缺少父母或父母缺少教育能力的深度贫困家庭解决低龄儿童的教育问题,从而有效切断贫困的代际传递。博爱学校现有学生119人,其中孤儿8人,父母一方去世或下落不明的67人,父母患有重度疾患的44名。这里的重度疾患大多是重度精神病或严重的智力缺陷。

在最近几年的精准扶贫工作中,扶贫责任人走家串户,发现了一个单靠现有的扶贫政策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那就是深度贫困家庭低龄儿童的教育问题。相当一部分特困家庭的困难境况非常人能想象。

如何解决这些深度贫困家庭低龄儿童的教育问题?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和一名教育工作者,朱艳霞带着问题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他向人民网记者表示,山东省委书记刘家义对单县残疾儿童冯春雨的帮扶为我们做出了榜样。刘书记工作那么忙,还这样关怀帮助一个单县的穷苦孩子。自己作为单县人,更要想方设法去帮助身边的特困儿童。

朱艳霞告诉我们,在各方努力下,县委政府很快推出了一个解决方案:把这些深度贫困家庭的孩子集中到一个学校里来,采用各种方式,协调集中全社会的力量精准施力,帮助这些孩子学习生存技能,提高生活能力,完成各科学业。2018年4月初,单县开发区学区开始筹办单县公立博爱学校。

“博爱学校招收的生源精准定位是深度孤苦无依的孩子:一种是孤儿,第二种是父母一方去世,跟随年迈的祖父母生活的孩子,第三种是父母患有大病的孩子。” 朱艳霞说。这些家庭的孩子年龄大都在6到10周岁,属于低年级学龄儿童。经过多次讨论,反复比较,博爱学校第一批次录取了143名学生,几乎全部来自建档立卡困难户中的深度贫困家庭。

博爱学校现有小学一至四年级,每个年级一个班。博爱学校的教学理念是:既培养学生成人,又培养学生成才。在开齐开全文化课程的同时,还开设了舞蹈、手工、阅读、书法等兴趣课程,让孩子们身心协调发展。同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生活自理能力和劳动操作能力:让孩子们自己洗内衣,洗袜子,让孩子们帮助收拾餐厅,整理内务,定期大扫除等等。

朱艳霞告诉我们,现在,博爱学校的孩子们已经在校幸福地生活学习了一个学期。就在这段时间里,孩子们在老师的教育陪伴下,逐渐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家长们真切的感受到了教育扶贫工作的精准、感受到了社会大家庭对他们的照顾。

在朱艳霞看来,单县博爱学校的建立,是教育精准扶贫实践中与时俱进的一次探索,是问题导向工作法指导下的一次大胆实践,是单县教育精准扶贫织就的兜底网。博爱学校是改革的产物,是一种新的教育扶贫方式。

在创建博爱学校的过程中,朱艳霞深深体会到,正是这几年的人大代表工作提高了自己的思想觉悟,拓宽了视野,她才能够把脱贫攻坚工作自觉地与教育工作相结合,想到去创办博爱学校;正是这几年的人大代表履职经历给了自己启发,让她有了“入户调研,精准识别”的思路和劲头;正是人大代表这个称呼赋予她沉甸甸的责任,才促使自己扑下身子,全心全意去创办博爱学校;正是人大代表这个身份帮她取得了社会各界的信任,才会有那么多的单位和个人都来帮助博爱学校的孩子们。“我越来越深刻地认识到:作为人大代表,为社会做的工作越多,收获的信任就越多,肩头的责任就越重,人大代表好当,但当好人大代表,并不容易。” 朱艳霞说。(光华 张黎)

(责编:聂俊穹、胡洪林)

上一篇:西安市人大代表解慧明:深入推进“名校+”战略 积极组建西安教育科研智库

下一篇:明确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权责边界

重要申明: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

联系QQ:848774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