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发院智库丛书聚焦新常态宏观经济
《中国新常态宏观经济:机制变异与理论创新》一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等人著作。刘元春教授介绍说,自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以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重要的一环,中国宏观调控的机制和理论一直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开始进入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过渡的新常态阶段,过去仅靠三驾马车作为实施主体的宏观调控体系已经远不能满足中国经济的需要,新常态下如何厘清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机制变异、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如何创新宏观调控理论机制和手段以及如何丰富宏观
中国经济网北京6月29日讯 (记者 苏琳) 6月29日,“中国经济改革政策与对策研究《中国新常态宏观经济:机制变异与理论创新》等四部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此次发布的《货币政策理论反思及中国政策框架转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及实施路径》、《农民合作新路:构建“三位一体”综合合作体系》四部新书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专家执笔、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智库丛书系列。
6月29日,“中国经济改革政策与对策研究《中国新常态宏观经济:机制变异与理论创新》等四部新书发布会”在京举行。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四本书的作者对新书作了介绍。
《中国新常态宏观经济:机制变异与理论创新》一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等人著作。刘元春教授介绍说,自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市场经济宏观调控体系以来,作为社会主义经济体系重要的一环,中国宏观调控的机制和理论一直在不断地完善和创新。金融危机后,中国经济开始进入从高速增长向中高速过渡的新常态阶段,过去仅靠三驾马车作为实施主体的宏观调控体系已经远不能满足中国经济的需要,新常态下如何厘清中国宏观经济运行的机制变异、如何适应新的环境、如何创新宏观调控理论机制和手段以及如何丰富宏观调控工具的使用等重要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本书对后危机时代中国宏观经济新常态的出现、新常态下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机制的变异以及新常态下中国宏观经济政策框架的重构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总结归纳了后危机时代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创新和进展,其中包括全球金融危机与宏观经济学思潮转变、“新共识”货币政策框架的形成、内涵和实践原则等多方面的研究。
《中国新常态宏观经济:机制变异与理论创新》一书的作者、中国人民大学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刘元春表示该书总结归纳了后危机时代现代宏观经济理论的创新和进展。 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货币政策理论反思及中国政策框架转型》一书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国际经济系副教授范志勇著作。他介绍说,书中从理论和政策实践两个层面上梳理了“新共识”货币政策的理论渊源、框架基础、实践操作以及政策传导渠道,并在此基础上,提出“新共识”货币政策理论框架对各个国家货币政策的理论研究和政策实践都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2008年爆发的次贷危机深刻暴露出这一理论框架存在诸多缺陷和不足,危机之后经济学家的反思和批判使得我们得以更加全面地理解“新共识”货币政策框架的特征,对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调整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本书在梳理危机之后发达国家货币政策理论最新变化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货币政策体系现状,考察最新的理论发展和实践经验如何为完善中国货币政策体系提供借鉴。本书开篇就对“新共识”政策理论的基本内容及其形成背景进行了梳理,并介绍了新凯恩斯菲利普斯曲线的蜕变和发展,总结了金融危机之后,发达国家货币政策实践以及货币政策理论的反思与发展,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中国现有货币政策体系与西方发达国家之间的差异以及中国独特国情所造成的货币政策框架面临的困境,并对中国货币政策框架如何借鉴发达国家经验进行初步探讨,并讨论了利率市场化条件下,中国货币政策框架的重构问题。
6月29日,发布的“中国经济改革政策与对策研究《中国新常态宏观经济:机制变异与理论创新》等四部新书。中国经济网记者 苏琳摄。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逻辑及实施路径》一书由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郭杰、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于泽、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张杰联合著作。书中从理论到政策以及具体问题的对策措施等方面,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进行了全方位的探讨。
于泽介绍说,理论逻辑层面,书中澄清了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在理解和操作上容易产生的七大误区,认为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的性质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逻辑起点;矛盾主次方面的相互转化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客观要求;经济中的结构性问题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节点;解决经济中结构性问题的根本途径在于改革。因此,得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观点和方法论在新常态下的具体运用,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在新的历史时期的发展和创新,它标志着中国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发展战略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其目的是通过改革生产关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到2020年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创造条件,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更坚实的物质基础。
实践操作层面,书中以生产关系的改革为基本立足点,结合当前中国经济社会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就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改革的重点方面、政策的着力点等进行了较为深入的理论性探讨。
具体实施层面,书中以问题为导向,就其在现实中的主要表现、产生的主客观原因进行了较为详尽的分析,并就五大任务实施过程中的具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农民合作新路:构建”三位一体“合作体系》一书由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教授仝志辉著作。他介绍道,本书提出解决中国”三农“问题需要走出一条农民合作的新路。书中梳理了改革开放30多年来家庭承包制基础上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的演变历程,针对涉农部门和资本下乡之下农民专业合作社异化发展的现实,总结各地改革的鲜活经验,提出我国需要构建一种新的农民合作形式,这种新形式可以通过多主体逐级互动的方式达成。本书中将这一新的农村基本经营体制和使这一体制生成和运作的路径概括为”构建‘三位一体’农民合作体系“,突出其目标是农民综合合作,实现路径是”三位一体“方式,并揭示以这一路径作为核心架构,最终带动农民增收和农业现代化、助力农村发展的内在机理。书中提到,综合性合作组织和”三位一体“合作化是从研究中国农村发展合作制的正反实践经验得出的,运用了政治经济学、合作经济、农村政治学、公共管理和乡村治理等多学科和研究领域理论,并尝试直接回应改革实践提出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本书就我国合作社发展、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三农“工作领导体制、财政支农体系、供销社综合改革等方面政策提出了建议,对习近平”三农“思想、农村综合改革进行了阐发。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所长张平、中国社会科学院当代中国研究所经济史研究室主任郑有贵、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研究院院长桑百川分别对新书发布的内容进行了点评。
上一篇:云产业应与实体经济融合发展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07-31“铸盾行动”为企业创新成果穿上“法治铠甲”
- 07-21广东企业如何打通全球产业链?
- 06-15创新热土与国际企业的“双向奔赴”
- 02-20坚持创新驱动 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 02-18新春首个涉外投资交流会结出硕果
- 11-3016718.45亿!安徽百强民营企业规模实力持续增强
- 10-252024年中国企业出海高质量发展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
- 10-11“简”信息“减”材料,这些企业间合并收购不再需要申
- 07-25财政部:上半年国有企业利润总额2.27万亿元,同比下降
- 06-24浙江省中小企业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
阅读排行
内容推荐
- 07-31“铸盾行动”为企业创新成果穿上“法治铠甲”
- 07-21广东企业如何打通全球产业链?
- 06-15创新热土与国际企业的“双向奔赴”
- 02-20坚持创新驱动 助力企业高质量发展
- 02-18新春首个涉外投资交流会结出硕果
- 11-3016718.45亿!安徽百强民营企业规模实力持续增强
- 10-252024年中国企业出海高质量发展创新大会在广州召开
- 10-11“简”信息“减”材料,这些企业间合并收购不再需要申报
- 07-25财政部:上半年国有企业利润总额2.27万亿元,同比下降0.6%,营业总收入及应交
- 06-24浙江省中小企业协会第三届会员代表大会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