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站国学时讯!

舆情监测中心

当前位置:主页 > 最新内容

舆情监测中心

时间:2016-05-04 09:21|点击:

 

 

突发事件:深刻反思助力公信力修复

  在宁夏公交纵火案、北京昌平女法官遭枪杀等突发恶性案件中,涉事政法机关迅速侦破案件并实时通报信息,有效平息舆情。与此同时,有关部门对纵火案发生原因和司法人员安全保障机制等的深刻反思,最大程度展现出官方处理问题的诚恳态度,为公信力修复加分。

 

错案纠正:警惕赔偿追责环节致舆情反复

  错案纠正无疑是巨大进步,但相关舆情并不止步于无罪宣判。从呼格案追责结果公布和陈满申请国家赔偿舆情可以发现:在无罪宣判环节,政法机关舆论引导已逐步形成一套可行性方案,但如何应对赔偿、追责等诉求引发的舆情仍值得深思。此外,政法机关也需及时应对网购仿真枪获无期徒刑案等争议案件,谨防此类案件也被贴上“错案”标签。

 

舆论引导:官方发声强化舆论“自净”

  在山东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件和快播涉黄案庭审中,舆论场信息传播呈现出混乱失序、泛娱乐化的局面,各方观点表达在推高舆情的同时逐步厘清事实,实现舆论“自净”。在这个过程中,涉事政法机关及有关部门的权威发声强化了舆论“自净”效果,加速平息了舆情。

 

专业素养:提升自身能力减少负面舆情

  无论是快播涉黄案庭审,还是阆中法院公判讨薪民工,指责涉事政法机关专业素养不足的声音不在少数。依法治国大背景下,执法行为将受到越来越严格的舆论审视,这就要求政法机关不断提升法治素养和专业能力,降低执法失当或履职失当引发舆情的可能性。

 

 

TOP.1  宁夏公交纵火案     ★★★★

 

【事件概览】

 

 

应对评点

 

 

经验·教训

 

 

 

TOP.2  陈满案再审宣告无罪     ★★★★☆

 

【事件概览】

 

 

应对评点

 

 

经验·教训

  陈满案分别被写入今年的“两高”工作报告,再次表明陈满再审案的样本意义。一个由民间人士、律师团队等共同发起的洗冤行动,最后因最高检、最高法的推动得以平反,不仅为蒙冤者个人赢来了自由,更是公平和正义力量的一次集体胜利。政法机关应深刻总结陈满案中的经验教训,重视舆论呼声,以舆论监督作为促进政法工作完善的动力,并以引领者的姿态带领民众自觉践行法治,推动司法水平提高。

 

 

 

TOP.3  公安部启用非法集资案投资人信息登记平台     ★★★★☆

 

【事件概览】

 

 

应对评点

 

 

经验·教训

  在互联网金融领域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的背景下,涉案金额大、涉案人数多、利益关系复杂的网络非法集资案件给公安机关办案工作带来极大挑战。公安部启用“非法集资案件投资人信息登记平台”反映出办案信息化程度的提升,但也应该看到稍有不慎就可能产生“好事办坏”的风险。因此,在处置此类舆情时,公安机关需把握投资人对社会信任感不足的心理,一方面要做到清楚、全面地回应舆论关切,另一方面要适时打击煽动舆论者,帮助投资人辨识其欺骗行为,确保案件侦办工作顺利进行。

 

 

 

TOP.4  北京昌平女法官遭枪杀事件     ★★★★☆

 

【事件概览】

 

 

应对评点

 

 

经验·教训

  此次个案持续推动舆论聚焦基层法官群体生存现状,令政法机关人员执业安全保障等问题引发社会深思。女法官遭枪杀的悲剧发生后,舆论场出现较明显的群体性分化趋势,少数网民的冷嘲热讽反映出不同舆论场之间的差异与隔阂。这提示政法机关,需重视此种情感倾向,通过主动到舆论场中展开“正面辩论”,以平等对话、真切交流的方式,打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情感隔阂,循序渐进引导公众认知,推动全社会形成法治共识。

 

 

 

TOP.5  山东非法经营疫苗系列案件     ★★★☆

 

【事件概览】

 

 

应对评点

 

  警方成功侦破的非法经营疫苗旧案,遇到失范的媒体传播,发展成为一起公共安全事件。整个过程中,信息传播乱象刺激公众恐慌情绪,甚至引发抵制国内疫苗的思潮。面对汹涌的舆情,公安部、最高检以及各地政法机关表态严查犯罪行为,国务院等多部门也采取了高规格的舆情应对手段,有效强化了舆论场“自净”效果,最终使舆论认知回归理性。尽管政法机关的应对速度和处置效果值得肯定,但此次旧案被翻炒酿成巨大舆情危机也暴露出涉事公安机关在与媒体沟通过程中舆情意识不足、澄清真相不及时等问题。此外,舆论关注的缓刑犯监管、涉案人员判罚结果等问题,仍然考验政法机关的智慧。

 

经验·教训

  在涉及危害公众利益的事件中,媒体的负面报道和部分网民的“嫁接”式传播极易点燃网民非理性情绪,致使舆情发展脱离客观事实,被不断放大。这提示政法机关,在就此类案件侦办工作与媒体进行沟通时,需高度警惕失范报道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严格把控新闻报道质量。而在遭遇误读时,相关部门需善于通过充分的信息公开和自由的舆论博弈,及时澄清事实,消解恐慌。值得反思的是,这起重大舆情风波背后是公众对我国疫苗监管制度的不信任,政府能否借此契机将疫苗生产、流通、管理和事故善后全面纳入法治轨道,是挽回公信力的关键。

 

 

上一篇:谢伏瞻邀全省干部常上网,回应网民关切,掌握网络舆论阴晴变化

下一篇:清哲木:警惕“常外”舆情有一种邪气吹来

重要申明: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

联系QQ:848774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