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40年:从单一向多元 从精英教育迈向大众教育
回望高考来时路
——写在恢复高考40周年之际
从1977年恢复高考开始,一根“指挥棒”改变了中国。40年来,高考伴随着民族的记忆,记载了整个社会的变革;40年来,数以亿计的青年学生通过高考走进了另一种人生。
而在这40年间,改革的步伐也从来没有停止过。其中,既有技术方面的改进,也有制度方面的革新,体现了多元化的价值追求。
回顾高考40年的改革历程和实践探索,留给后人的是充满智慧的经验和无比宝贵的借鉴。只有正确认识高考改革对社会变革的促进作用,才能为我国高考改革的推进,拓展无数新视角,提供更多有益的思路。
将新闻进行到底
本报记者 唐 婷
“特价高考房”“带空气净化器”……一些临近学校的酒店,纷纷打出这样的字幕牌,预示着一年高考季的来临。
对《水利学报》主编程晓陶来说,40年前的那场高考可没有如此贴心的服务。1977年,身处三三○工程局的他,听到恢复高考的消息时,内心激动不已。他曾经以为这辈子不会再有上大学的机会。
然而,命运跟他开了个玩笑。1977年他参加高考之后,焦急等来的,却是单位领导的道歉。工程局接到省招生办的通知,要补交其家庭的政审材料,但时间已来不及,以致那年他的成绩因材料不全而作废了。1978年,他再次参加高考,如愿成为了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电站动力设备专业78级的一名学生。
“1977年刚恢复高考,许多高校准备不及,77级的考生是到1978年春天才入学的,我们入学时间只比他们晚了半年。”程晓陶对科技日报记者说道。
高考改变命运 一家6姐弟圆大学梦
时间拉回到上世纪60年代。母亲是大学老师,父亲是省直机关干部,虽然有这样的家庭背景,但是程晓陶的求学之路并不平坦。
1969年冬,初一才上3个月的程晓陶跟随父亲一块“下放”到五七干校。父辈们在田间劳作,半大的孩子们也跟着摘棉花、放牛。时间一长,家长们有意见了:大人下放劳动改造,孩子们可不能就这么荒废了,要给孩子们办学校。经过一番努力,干校同意从下放干部中抽人出来给孩子们上课。
当时干校的条件十分简陋。晴天,学生们自带小板凳围坐在树林里,老师把黑板挂在树杈上讲课。雨天,大家便挤在干校食堂里点上汽灯学习。“尽管开始条件简陋,但抽来教书的老师们都特别优秀、敬业。4年的干校中学,给我打下了较好的学习基础。”程晓陶说道。
您可能感兴趣的文章
- 05-08送法进企业 护航促发展
- 03-19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 03-132月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创近四年新高
- 01-19企业“出题”高校“答题”,拓展高质量校地合作
- 01-08需求大增!企业开3倍工资留人
- 10-17加快打造科技型企业 推动建设科技强国
- 08-21宝山区这两家企业荣登“中国ESG上市公司长三角先锋50”
- 08-20以数智革新驱动企业高效转型
- 08-08163家公司公布半年报 27家业绩增幅翻倍
- 07-02用友天津公司联合举办“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大会”
阅读排行
内容推荐
- 05-08送法进企业 护航促发展
- 03-19让更多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跑出“加速度”
- 03-132月中国中小企业发展指数创近四年新高
- 01-19企业“出题”高校“答题”,拓展高质量校地合作
- 01-08需求大增!企业开3倍工资留人
- 10-17加快打造科技型企业 推动建设科技强国
- 08-21宝山区这两家企业荣登“中国ESG上市公司长三角先锋50”
- 08-20以数智革新驱动企业高效转型
- 08-08163家公司公布半年报 27家业绩增幅翻倍
- 07-02用友天津公司联合举办“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大会”圆满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