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站国学时讯!

强化地方高校乡村情怀教育

当前位置:主页 > 最新内容

强化地方高校乡村情怀教育

时间:2017-08-04 14:13|点击:

内容摘要:乡村情怀既包含对广大乡村有眷恋之情,也包含振兴乡村之伟大胸怀。因此,高等院校尤其是与乡村有着地缘优势的地方高校要高度重视乡村情怀教育,将乡村情怀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中,让更多的高素质毕业生愿意把青春汗水洒到乡村,让更多的教职员工主动关注乡村、支援乡村、服务乡村。全面提升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等方面的乡村情怀地方高校要更好履行服务乡村使命,需要全方位、多渠道、多方式对广大学生和教职员工强化乡村情怀教育,全面提升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的乡村情怀。地方高校要科学设计包含乡村相关专业教育、乡村情怀相关课程教育、暑期乡村体验等乡村实践教育在内的乡村情怀教育体系,打造高校乡村情怀教育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教育;乡村情怀;地方高校;文化;人才培养;服务乡村;大学生;研究;社会服务;就业

作者简介:

  乡村情怀既包含对广大乡村有眷恋之情,也包含振兴乡村之伟大胸怀。中国社会是以乡村为本的社会,乡村的繁荣或衰败关系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全局。中国高等院校在强调国际视野的同时,更要倡导地方精神和乡村情怀,真正立足于中国独特历史文化、国情乡情和百姓情,“走自己的高等教育发展道路,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高校”。强化乡村情怀教育,提升服务地方尤其是服务乡村能力,是高等院校尤其是地方高校转型发展的新切入点,也是新时代赋予高校的新使命。

  强化乡村情怀教育是地方高校的应然之举

  提到乡村情怀教育,就不可避免地会联想到乡土教育和留住乡愁。乡村情怀教育虽与此相关,但也有明显差异。从空间范畴来看,乡村情怀教育特指围绕乡村空间而进行的乡村文化、乡村情感、乡村责任教育。而乡土教育或乡愁中的“乡”更多指向家乡,空间范围更广。从教育对象来看,乡村情怀教育对象不仅包含农村学生,也包含城市学生,同时还包括教学与科研等教育工作者,即高校全体师生员工都是教育对象,而乡土教育对象主要针对学生群体。从教育目的来看,乡村情怀教育重在传承乡村文化、彰显乡村价值、塑造乡村精神,让受教育者自觉自愿改善乡村环境、助力乡村复兴。这一目标指向既包含对广大乡村有眷恋之情,也包含拥有振兴乡村之伟大胸怀,因而比乡土教育和留住乡愁的目标更为明确,更富有现实意义。从内容体系来看,乡村情怀教育包含“四感”教育:一是农耕文明自豪感教育,要让受教育者在农业现代化大背景下认同并尊崇中国优秀农耕文明,坚定农耕文化的自信和自豪;二是乡村衰败危机感教育,要让受教育者在全球化背景下认清中国乡村发展状况和潜在的危机,理解乡村文化没落和乡村传统沦陷的代价;三是乡村价值钦佩感教育,让受教育者在城乡统筹背景下,熟悉并眷恋乡村风貌,深入体会乡村之于百姓、之于城市、之于国家的“生产、生活、生态、文化与社会价值”,对广大乡村产生强烈亲近与钦佩感;四是乡村复兴使命感教育,让受教育者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大背景下自觉自愿为复兴乡村文化、改善乡村环境、提升乡村舒适感和幸福感贡献自己的力量。

  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为什么要关注并强化乡村情怀教育?笔者认为,第一,城乡统筹转向是地方高校教育价值取向新选择。在高等教育城市中心导向影响下,城市成为大学生就业创业的主流场所,跳出“农门”也成为了农村孩子读书或上大学的核心动力。但中国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后,每年毕业生人数剧增,大学生在城市的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就业数量和就业质量均不容乐观。为此,国家通过设立特岗计划、大学生村官等多途径的就业方式缓解大学生城市就业压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还专门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工作的意见》。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中国现代化的“蓄水池”和社会“稳定器”的乡村逐渐成为了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毕业生的新选择和新出路。特别是,伴随着中国由“工业文明向生态文明的转向”和城市中心向城乡统筹的转向,乡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作为人才培养摇篮的高校要主动适应和服务于国家这一重大战略转向,强化乡村情怀教育,在推进高校教育价值取向向城乡统筹转变过程中培育高校新的发展动力。

  第二,服务乡村是新时期地方高校的新使命。在统筹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及绿色化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过程中,地方高校肩负着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地方高校要强化乡村情怀,把服务乡村作为时代赋予的新使命。总体来说,乡村发展形势不容乐观,乡村发展过程中困难重重,急需掌握现代知识与技能的高校毕业生返乡就业创业,为乡村输入新鲜血液。除了人才培养,也需要高校在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等方面为乡村献计献策,助推知识、技术、资金等流向乡村,在更高层次上全面激活乡村发展要素。因此,高等院校尤其是与乡村有着地缘优势的地方高校要高度重视乡村情怀教育,将乡村情怀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和文化传承中,让更多的高素质毕业生愿意把青春汗水洒到乡村,让更多的教职员工主动关注乡村、支援乡村、服务乡村。毋庸置疑,乡村情怀教育是高校尤其是地方高校的必由之路和应然之举。

上一篇:中职教育渐受青睐已成当前趋势 就读优惠多

下一篇:加强国防教育和学生军训工作专家笔谈

重要申明:本站所有的文章、图片、评论等,均由网友发表或上传并维护或收集自网络,属个人行为,与本站立场无关。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利,请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进行处理、任何非本站因素导致的法律后果,本站均不负任何责任。

联系QQ:848774065